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7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36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美熔  汪盛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55(12):1106-1107
患者男,43岁,2020年7月因全身丘疹伴瘙痒就诊。患者于5年前在我院血液科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予口服伊马替尼400 mg/d,1年前换用达沙替尼100 mg/d……  相似文献   
2.
皮肤干细胞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2008年、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2008年与皮肤干细胞定位相关的文献,44篇文献资料分析结果显示,毛囊bulge区细胞具有高度增殖潜能,为标记滞留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不表达分化细胞特异性标志,表达干细胞标志,为目前公认的表皮干细胞的定居处。毛囊真皮鞘包含具有可塑性的干细胞,认为是真皮干细胞的定居处。毛囊真皮乳头内含有具一定增殖分化能力的前体细胞,与真皮鞘相互作用,能够诱导毛囊形成,目前观点认为,真皮乳头内前体细胞移行自真皮鞘干细胞,为其活化的子代细胞。毛囊间皮肤与无毛区皮肤是否存在皮肤干细胞尚存争论,部分实验表明,毛囊间表皮基底层亦有表皮干细胞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汗孔角化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总结分析既往15例资料齐全的汗孔角化症病例。结果汗孔角化症病因不明确。临床上除特征性的环状角化皮损外,各型有各自的皮损表现特点,但病理改变相同。治疗无特异性,即使消退仍可能复发,部分还可能转变为皮肤肿瘤。结论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可能在汗孔角化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临床表现各异,病理可作为诊断汗孔角化症的金标准;本病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左西替利嗪对慢性荨麻疹(CU)患者血清学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4例CU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左西替利嗪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均持续4周.于治疗前(T1)及治疗4周后(T2)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前白蛋白(PA)、补体(C3、C4)]水平、红细胞免疫相关指标[红细胞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分布情况,观察两组患者CU症状和生活质量[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改善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1时,两组血清细胞因子、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红细胞免疫相关指标、外周血T细胞亚群、CU症状和生活质量检测或评估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T2时,两组血清细胞因子(MCP-1、Eotaxin)水平、红细胞免疫相关指标(RBC-C3 bRR、RBC-ICR)、CD8+、CU症状积分和DLQI评分均较T1时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时相反应蛋白(PA、C3、C4)水平、CD4+则均较T1时显著上升,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左西替利嗪可调节CU患者免疫功能和防御机制、改善其疾病症状和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于病情转归有利.  相似文献   
5.
正1病历资料患者男,25岁。因发现舌尖赘生物15 d,于2015年5月6日来四川洲际胃肠肛门病医院就诊。患者15 d前发现舌尖赘生物,约豌豆大,呈白色,质硬,有明显异物感,无明显疼痛及瘙痒等不适,逐渐长大。自诉在多家三甲医院就诊后,诊断为舌尖尖锐湿疣,因部位特殊均拒绝手术治疗,患者为此病郁郁寡欢,辗转到我院就诊,要求手术治疗。患者艾滋病病史4年余,长期服用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及依非韦伦等抗病毒治疗至今,体  相似文献   
6.
间充质干细胞因具有组织再生能力和免疫抑制功能,被广泛地应用于组织工程学和再生医学领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皮肤成纤维细胞可能是一种间充质干细胞。本文通过比较两类细胞的概念、培养条件、形态、标志物、分化潜能和免疫抑制能力,探讨两者的关系,进一步讨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干性。  相似文献   
7.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54岁。发现肛周赘生物4月余,伴肛门疼痛1周,于2015年4月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4月前发现肛门赘生物,约花生米大小,呈灰白色,质硬,有明显异物感,无疼痛、瘙痒等不适,逐渐长大,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甚至坐立不安。自诉在多家三甲医院就诊后,诊断为"肛周巨大尖锐湿疣",予口服及外用药物治疗(具体治疗情况不详),无明显好转,疣体仍不断增多,遂来我院就诊,要求手术治疗。患者有艾滋病病史2年,曾因"肺部感染多次在传染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与四川汉族人寻常型天疱疮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连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对19例四川汉族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低分辨和高分辨HLA-DRB1等位基因分型,计算各等位基因频率.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在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中共检出9种低分辨DRB1等位基因和19种高分辨DRB1等位基因.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寻常型天疱疮患者DRB1*14等位基因频率(39.47%,15/38)及DRB 1*1405等位基因频率(15.79%,6/38)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8.00%(4/50),2.00%(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7.43、4.25,均P<0.05).结论 DRB1*14可能是四川汉族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的常见易感基因,其中DRB1*1405与寻常型天疱疮最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良性纵行黑甲的临床特点,并初步探讨如何合理选择外科术式治疗纵行黑甲。方法:回顾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2016年2月-2017年12月手术治疗的155例纵行黑甲患者的临床资料,然后根据其甲黑线的部位、宽度及深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切除皮损,包括:(1)甲床及甲母质直接切除缝合法;(2)甲床及甲母质切除后皮瓣缝合法;(3)甲母质及甲床薄层切削法;(4)侧甲皱襞及其甲母质切除法,术后跟踪随访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155例患者的手术中,直接切缝法手术时间最短、拆线快复发率低,仅适用于病灶宽度小于3mm者;甲床及甲母质切除后皮瓣缝合、手术时间长,术后易造成指(趾)甲畸形;薄层切削手术时间较快,但复发率较高;侧甲皱襞及其甲母质切除法炎症轻、不易产生甲畸形,仅适用于靠近侧面甲皱的病变。结论:黑甲可能是良性也可能是恶性,临床需特别注意,根据患者纵行黑甲的不同部位、宽度、深度选择个体化手术方式临床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正1临床资料本例读片资料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病理科提供,通讯读片编号BB19-3。患者女性,42岁。发现右胸壁肿物1年,进行性增大4个月入院。体检:右侧乳腺内上象限距乳晕边缘约9 cm处可见多发肿物,最大者直径约1. 5 cm,均凸出于皮肤表面,皮肤发红,无破溃,皮温稍高,质软,无压痛,与胸壁无固定;双侧腋下及锁骨上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乳腺超声:右侧乳腺内上皮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